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近期经济增长动能增强,生产消费稳步回升,就业物价总体改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经济指标向好。

  11月8月,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5.2%,全年5%的预期目标有望顺利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预测为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4%,这个增速在全球大型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观察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注意两个视角。一是基数规模。我国GDP总量已超120万亿元人民币,在大基数的背景下,5%的增长已经是一个不低的速度。二是需要平衡好经济增速和增长的质量及可持续性。我国经济需要合理的增速,但更重要的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比追求高增长速度更加重要。”潘功胜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论坛上,潘功胜还谈及各方比较关心的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释放了诸多重磅政策信号。

  1、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引导和把握宏观利率水平,保持利率水平与实现潜在经济增速的要求相匹配。

  3、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体系,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提升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早期纠正工作的标准化和权威性。

  4、弱化房地产市场风险水平,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外溢。引导金融机构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5、必要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将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贷款支持。

  盘活存量贷款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

  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统筹运用总量与结构、数量与价格工具,有力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3月、9月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中长期资金超过1万亿元;6月、8月两次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市场利率持续下行。

  稳货币稳信贷的挑战日渐增多。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

  这让社会各界对后续货币政策如何发力颇为关注。降准降息可能性有多大?结构性货币政策会否推新?

  对此,潘功胜表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具体而言,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潘功胜还介绍,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过300万亿元,过去几年,每年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0多万亿元。

  11月3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在《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 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文章中也特别提出,要更多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提升存量贷款的使用效率。

  9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2.5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存量货币信贷池子已经不小。

  “现在整个人民币贷款规模已经比较庞大。存量盘活空间很大,我们往往关注新增贷款规模,其实存量的效率提升,直接效用会更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第一财经表示。

  接近监管人士此前表示,从存量续放服务看,随着金融科技和大数据运用,企业享受到金融服务便利度得到大幅提升,比如续贷方式上,“无还本续贷”得到普遍运用,大幅提升转贷效率,减少了过桥费用;比如抵质押方式上,贷款不再唯“抵质押”论,获得信用贷款也更加便利。

  潘功胜在论坛上进一步强调,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

  结构方面做好“五篇大文章”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截至9月末,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总计7.0万亿元。

  潘功胜指出,下一步将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企业技术进步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支持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健康发展,做好“五篇大文章”。

  业内专家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进一步发力空间,未来金融管理部门或适时推出支持制造业投资等领域的定向政策工具。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今年与制造业相关的两项结构性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科技创新再贷款陆续到期后,接下来为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及相关投资,可能取两类措施:一是存量资金展期使用,最大限度“缓退坡”,二是可能设立新的定向支持工具。

  房地产市场调整外溢影响可控

  目前,各方面比较关心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和地方债务的风险。

  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20多年的长周期繁荣,正在进行重大转型并寻找新的均衡点。由于中长期国内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将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首次提出“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近几年来,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取了多项措施,改善行业融资性和经营性现金流,优化调整房地产金融政策,包括出台“金融16条”政策,设立保交楼专项贷款等。

  潘功胜表示,目前,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贷款余额的23%,其中约80%为个人住房贷款,一直以来,中国实行非常审慎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外溢影响总体可控。

  潘功胜强调,中国人民银行将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做好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弱化房地产市场风险水平,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外溢。引导金融机构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连平预计,房地产融资将平稳有序,下一个阶段,个人住房金融政策将围绕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必要时为地方债化解提供应急流动性贷款

  疫情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尤其在房地产市场下行和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地方债务压力凸显。

  对此,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债务管理机制。

  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潘功胜在谈及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时称,总的看,我国的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中央债务负担较轻。

  潘功胜进一步表示,我国地方债务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一般有实物资产支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好的正外部性。二是大部分地方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他们有能力自行化解债务。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已会同有关部门取多项措施,积极支持地方稳妥化解债务风险。

  具体而言,一是严肃财经纪律,推动地方和融资平台通过盘活或出售资产等方式,筹措偿还债务。二是对于债务负担相对较重的地区,严格控制新增投资项目。

  此外,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融资平台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分类施策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控增量债务,并建立常态化的融资平台金融债务监测机制。

  当前,“一揽子化债方案“正在进入落实阶段。潘功胜强调:“必要时,人民银行还将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贷款支持。”

  此外,他还表示,将支持地方通过并购重组、注入资产等方式,逐步剥离融资平台融资功能,转型成为不依赖信用、财务自主可持续的市场化企业。